2023年9月26日下午,2023年尼山世界古典文明论坛在菠菜网平台大全孔子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王大庆教授作客“洙泗讲堂”,为公司师生做了题为《“焉从旧学绎新知”——读<丽泽忆往>看刘家和先生的治学之路》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菠菜技术交流论坛副教授王振霞担任主持人。相关专业师生300余人共聚孔子书院学术报告厅参与了此次活动,现场学术氛围热烈浓厚。
讲座伊始,王大庆教授首先介绍了刘家和先生的成长经历、学术贡献以及《丽泽忆往:刘家和口述史》一书的内容和成书际遇,并指出此次讲座题目正是出自书中刘先生所作的一首七言诗,而诗中的这句话,不仅清楚地记下了刘先生历史研究的这一重大转折点,而且也能够很好地概括他一以贯之的治学理念和学术追求,那就是力图从中国既有的学术传统中催生出能够体现时代特色和民族精神的新观点和新知识。
对于刘家和先生经过长期的摸索、思考和实践而形成的一整套治学的态度和方法,王大庆教授总结为四点:
第一,“兴趣与使命”。在谈到兴趣的养成时,王大庆教授指出刘先生并没有把它看作是一个刻意为之的东西,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过,一时的兴趣要想长久维持和保留并不容易,而且兴趣还会发生转移或变化,因此刘先生指出,要想使最初这些内在的兴趣保持长久,还需要一种外在的压力,那就是使命感。刘先生多次把兴趣和使命并论,认为作为学习的动力,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说兴趣代表了一个人内心的自由选择的话,那么,外部环境的强大压力则会为学习注入强大和持久的动能。
第二,“工具和门径”。王大庆教授认为如果说兴趣和使命感是刘先生选择以学术研究作为自己一生志业的主要动力的话,那么,掌握必要的工具和门径则是他能够得其门而入乃至最终登堂入室的重要条件。在刘先生的学术研究中,他最重视的工具莫过于“文字学”和“哲学”,前者用于微观考证,后者则长于宏观理论,而门径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对目录学和学术史的充分重视和全面运用。对工具与门径的重视也成为刘先生的一个被完全内化的持续终身的习惯。
第三,“问题和结构”。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是靠问题来推动的。所以,想方设法提出好的问题或者说高级的问题,才是推动学术创新的关键环节。在问题产生之后,要想有效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与合理的知识结构。由于问题是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所以知识结构的完善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和游移的不断调整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四,“传承与创新”。创新是学术研究的最终目标和指归,可以说,没有创新的学术研究是一潭死水,是毫无生命力可言的。王大庆教授认为,对于这个问题,刘先生不仅有着长期和深入的思考,而且身体力行,在学术研究中的每一个或大或小的发明、发现和创见无不遵循着他所坚信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核心理念,那就是,所有学术问题的推进、突破和创新必须也一定建立在对学术传统的深入研究与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一言以蔽之,创新来源于传承。
最后,王大庆教授总结道:刘家和先生学术成就的取得无不与这四组概念息息相关,可以说,它们已经完全内化到刘先生的学术生命当中,在各个时期,以各种方式发挥着其巨大的作用。简而言之,兴趣的养成和使命感的驱使成为了他永不止歇的内外动力,工具的掌握和门径的自觉成为了他受用终身的有力武器,问题的意识和知识结构的完善成为了他始终遵循的治学理念,对传承的重视和对创新的追求则成为他能在“旧学”中绎出“新知”的源头活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研究,虽然刘先生的治学之路是不可复制的,但他的这些为学的经验却是晚辈后学可以不断揣摩和学习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与谈和提问环节,王大庆教授就同学们现场提出的“历史学人在学术生涯中的道德追求”、“在治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博’与‘精’二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做了深入浅出的回答。最后,王振霞教授对王大庆教授的演讲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讲座使与会的老师同学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刘家和先生和王大庆教授的治学之道,在学习中坚持“中西贯通”的治学门径。
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王大庆,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历史学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世界上古史,研究方向为古希腊罗马史和中外古史比较。迄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著有《本与末——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经济思想比较研究》《古代希腊赛会研究》等,译有《希腊人和希腊文明》《剑桥柏拉图研究指南》等。
编辑:李昕
审核:吴佩林 王振霞 刘润欣
上一条:洙泗讲堂之晏绍祥:“如何解读罗马帝国主义——从蒙森... 下一条:洙泗讲堂之郭长刚:全球转向背景下的区域国别学
【关闭】